当前位置:首页 > 体育赛事 > 正文

01|政策指向“规范发展”,社会办医分层明显、洗牌加剧

同样我们看到,经过疫情洗礼、多轮监管、医保飞检、药品耗材集采等因素多重作用,社会办医、非公医疗圈中层次分化加剧,疫情三年,国内有不少于2000家民营医院倒闭、转让,整体亏损金额接近1300亿,许多社会办医被大集团、公立医疗体系收购,更有甚者难以出手只能倒卖设备回血。

01|政策指向“规范发展”,社会办医分层明显、洗牌加剧

社会办医的生存之道,主旋律是围绕着定位“差异化”开展,从技术、特需、质量、服务、效率、价格、便捷、供应链、资本等多个优势维度去切入。展望2023年,民营医疗从业者仍能感受到差异化、集团化、基层化的宏大趋势。 “差异化、补充发展”依旧是民营医疗形态的发展核心。经历了疫情三年的诊疗量下降和存量客户竞争,公立医疗服务在体量、资金、人才上的优势持续膨胀,特需门诊与就医流程的持续优化,非公医疗在专科专病、特色需求、区位便捷度、诊前中后服务关怀、家庭式健康管理、保险支付平台成为更明显的差异化方向。 拥有巨大医疗服务网络的大型医疗集团正加快形成。随着更多私立上市医疗集团的组建和筹备(如爱尔眼科、海吉亚、锦欣医疗等),加上中央企业同政府办医同等待遇等“第二国家队”的整合趋势明显,华润系、通用系、国药系有机会发挥供应链和医联体的协同优势,更强势地布局,但当前阶段重点仍在基层医疗和县域综合医疗、常见重症医疗中。 全面诊所备案制的推行,是为了更快扩大社会办医在基层的力量,一方面扩大基础型、常见型的社区医疗服务供给,如山西卫健委发布的“支持社会办医疗机构向基层延伸设置门诊部或诊所”。另一方面也强调基层医疗聚焦优势专科,“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特色化的社区专科诊疗服务”。基层尤其是县域市场缺医少药仍然亟待解决。 基础型、综合型的医疗服务供应正在被越发完善的公立医疗网络覆盖,越来越多的公卫社区卫生中心、投入加码的乡镇卫生院,越发强劲的县域医院、三甲医院、地方龙头医院落成,并开始组建医联体。 在一二线城市优质医疗资源逐渐趋于饱和,但在三线以下城市和广大县域地区,在政府财政支出难以覆盖的专业医疗领域内,综合型医疗机构,更需要依靠客户信任度、医疗性价比以及综合服务效率取胜。 在社会办医活跃领域中,已经出现了大规模存量客户群共享、不同服务类型机构的异业合作,在成都的社会办医圈中,第三方影像中心、脊柱诊所、中医诊所、儿童医院之间可互相转诊客户,共享核心资源。 基于业务发展协同和核心客户圈的共享,许多医疗机构在不同程度上开展了资源和形态的合作共建、并购重组。如唯儿诺儿科联合美和眼科、企鹅杏仁收购正夫口腔、固生堂中医收购养老院和护理院、希玛眼科并购爱康健口腔、诺亚医疗在广深地区收购口腔门诊等。 妇儿门诊是新型医疗连锁机构的先锋,近年来新型机构的崛起风潮扩大至产后康复、运动康复、轻医美、眼视光、植发养发、辅助生殖、新中医等领域,医疗服务行业迎来“百花齐放”的新纪元。 大批传统整形美容医院开始布局轻医美连锁诊所;大量眼科医院集团加码眼视光中心、眼科诊所的门店投入;以AI中医突破口的问止中医、慈脉中医等,以美业转型的轻连锁加盟式新中医榕树家,以智慧糖尿病健康管理模型快速布局的优唐健康、以专科产品切入的问兰烧伤专科连锁;以传统药业上游为代表的有中达控股旗下的“友倍亲中医诊所”、云南白药旗下“瑞云臻”医美门诊等,此外还有一批心理门诊、儿童康复门诊、睡眠门诊、肥胖内分泌门诊、糖尿病门诊市场也在初步萌发中。 社会办医早期代表之一是外资医疗,但近年疫情和国际形势的变化,让部分海外基金收缩了战略投资布局,一方面面临水土不服或运作不善,如新加坡富乐医疗、鹰阁医疗等已退出中国内地市场,内地首个上市全科诊所具有新加坡医疗背景的新宁医疗退出新三板挂牌交易,将门店收缩控制在江苏地区;另一方面,老牌中高端医疗代表开始深化国内市场调性,在医疗服务价格和重点科室策略上做出调整,如和睦家医疗、嘉会医疗等已经接入医保定点服务,开启医保商保并行时代。 疫情加速了国民的健康意识教育,更加关注个人的日常健康保健,尤其是疼痛管理和健康体征监测领域,而国民的医疗健康消费占比升至8.60%。 而大健康产业中保健机构、健康管理机构、医药零售机构在快速铺设线上渠道和线下门店,广大基层医疗机构因自身高成本、高门槛、重投入、难营销的属性难以实现快速连锁,存在被快速扩张的非医疗级理疗馆、养生馆、美容院、月子中心、健康管理中心、营养中心等传统保健机构瓜分客群的风险,在2023年这种趋势将加剧,并对基层医疗机构形成挑战。 2023年初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首次出现人口负增长。一方面老龄化加剧,国内9073格局尚未实现,聚焦在家庭场景的医疗服务仍然处于早期蓝海阶段。国内部分头部全科医疗机构和民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始探索居家医疗、居家护理业务,在长护险等地方政策的加持下,居家医疗、医养结合、护理站等形态将得到市场和政策的双向验证。 妇儿健康仍是需求端重点,女性拥有较大家庭就医抉择权,儿科医疗供需矛盾尖锐,妇女和儿童的健康都直接决定了家庭幸福感。在生育率和新生儿人口下降的当前,政府将出台相关利好政策和补贴等综合举措稳定生育率。 居家医疗、养老护理、妇儿健康都存在多个年龄阶段、多层次需求,市场还未及爆发期,2023仍然将是社会办医市场布局和验证之年。 传统从事医药流通、制药工业、医疗器械研发、医用耗材、生化检验等领域的上游企业,开始直接布局下游,具备集中采购、降低成本、渠道广阔、资金充足的供应链优势。 如欧姆龙健康与社区合作铺设健康驿站、依视路陆逊梯卡在中国开设首家LensCrafters眼视光中心、OK镜龙头欧普康视新建眼科诊所&视光中心、平安集团从上游险企全面转型以医疗核心驱动、泰康集团大力布局独立泰康口腔品牌,太平洋保险集团直推“申源康复”品牌…… 多方释放积极信号,多位医疗管理人员预测,2023年医疗服务行业诊疗量有望恢复至2019年水平,但在解除就医流动限制后,省会和中心城市的传统三甲医院将恢复诊疗和就医秩序,2023年初多地宣布大型院区开始院区合并、迁址、增效、专科建设等贯彻高质量发展举措,释放了强势信号。 在疫情三年间树立了客户信任基础和公信力的民营医疗机构,发挥自身优势培育了就医习惯转变迭代的优质客户,在2023年的复苏期中,“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初步显现,开启对区域内优质机构的赋能与并购。而未能树立良好患者信任度和口碑的医疗机构,在流动秩序恢复和公信力强的公立医疗机构就医选择中,在民营医疗同行的竞争中会逐渐被淘汰。 整体而言,广大民营医疗机构仍然处在大环境变动之下的动态窗口期间匍匐进退,疫情阴霾将散,曙光即现,开元之势已现,仍需警惕“乍暖还寒”。 // 本文来源:诊锁界 //本文作者:太白 ❖ 慎重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学习交流,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图中图片基于CC0协议,已获取授权,如有疑问请联系编辑。

有话要说...